source from pinterest
「我深深相信,光線正是一座建築成功與否的關鍵。」
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今年5月16日辭世,享年102歲,
曾透漏自己在10歲就想當建築師的他,認為建築的目的是提升生活。
精彩豐富的一生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好作品。
香港中銀大廈 source from pinterest
貝聿銘的設計哲學核心是-人與自然共存
作品大多以公共建築為主,
善用鋼材、混凝土、玻璃等較現代的材質為其特色,
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法國羅浮宮的擴建工程、
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以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。
Musée du Louvre-法國羅浮宮入口 source from pinterest
Musée du Louvre-法國羅浮宮入口 source from pinterest
Musée du Louvre-法國羅浮宮的擴建工程,
可以說是貝聿銘最被注意的建築代表,
「讓光線來做設計」提出了玻璃金字塔的概念,
當時曾經被媒體們冷嘲熱諷及大力抨擊,
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,
金字塔的設計過於前衛,
與古典的羅浮宮格格不入。
羅浮宮以玻璃金字塔為其入口,將每個宮殿串連起來,
光線透過玻璃金字塔後,讓光線進入地下室,
創造出空間的輕透感,也像是間接讓古老的宮殿獲得新的生命一般,
而這個設計,最後也成為了法國人們的驕傲。
Hancock Place-約翰.漢考克大廈 source from pinterest
Hancock Place-約翰.漢考克大廈
完美的體現了貝聿銘對於現代設計的看法,
採用了大規模的藍玻璃帷幕,
俯視的外型為平行四邊形,巧妙的與天空融為一體。
只可惜,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,
在興建初期,曾經出現玻璃脫落的事故,
雖然後來解決了該問題,
但對於貝聿銘來說,仍是面臨到被質疑專業的挫折。
The luce chapel -路思義教堂 source from pinterest
The luce chapel -路思義教堂 source from pinterest
The luce chapel -路思義教堂 source from pinterest
The luce chapel-路思義教堂是在台灣相當有名的景點之一,
位於台中東海大學內,
最大的特色就是路思義教堂本身是在東方國度上建立的基督教堂,
若是單純建構一個西式教堂,便會顯得突兀,
因此,貝聿銘將其量體簡化成三角形,作為信仰的象徵,
以東方人雙手合十的狀態,闡述基督教堂的形式。
source from pinterest
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人生並不是一直順遂,
但他仍創造了許多現代主義的建築,
也是人類新時代的文明進步的象徵。
謝謝他在一生中為建築領域帶來這麼多的改變與傳奇。
相關案例
你可能也喜歡